【醫院整合醫學 - 台大經驗的七年之養】
樹金忠 2016/5
|
||
初次聽到,是在2009年,台大醫院準備解決急診暫留過多,並面對住院醫師在四大科招生的減少,所引用美國hospital medicine的制度。這是我第一次聽到”醫院整合醫學”的概念,草創之初,中文名初訂為”駐院醫學”。 當時是由前任的柯主任在處理,吸引仍在台大雲林分院的我,決定投身台灣整合醫學的前身,成效在2009年冬開始施行6個月後就明白,在台灣施行的效果與美國雷同,減少住院日與花費。
醫院整合醫學專科醫師 (hospitalist) 的概念,由Prof. Wachter發表於1996年美國新格蘭雜誌(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),主要由內科、一般科及家醫科醫師組成,其中又以內科醫師為主,專職照顧住院病人的專科。目前有許多的證據支持這個制度,能進一步減少住院時間,兼顧照顧品質並節省醫療費用,目前在美國有越來越多的醫院應用駐院專科醫師制度,各大教學醫院也有駐院專科研究員訓練 (hospitalist fellowhship program)。另外,也因為美國面臨住院醫師 (resident) 人數萎縮的現況中,更加速醫院整合醫學專科醫師的成長,雖然不乏一些批評的聲音,認為出院病人的醫療易中斷,醫院整合醫學專科醫療制度的優劣仍有爭論,但整體的駐院專科醫師的功能與存在價值是普遍被接受的。
後續在台大施行醫院整合醫學專科的財務報表中,開始受到質疑,以論量計費的保險制度下,”醫院整合醫學”以單位來看的收支比,則是負成長的,這個原因是在當今的健保制度下,住院日減少對醫院方來說反而是”少賺”;台灣的專科護理限制多,無法開立醫囑;處理較複雜的病人,解決整體的問題,沒被估計到其隱藏性效值,等等許多相對應的問題產生,卻不見得有配套措施。才發現當初覺得直白清楚的有效制度,卻又覺得有點模糊,大概就像是 ”見山又不是山”吧。 其中最重要的討論還是莫過於正名,上述所稱的”駐院醫學”,原意為在醫院照顧的時間較長且較為全面完整,在病人醫療、溝通與教學上都能稱職,延伸到醫院制度管理層次也都能改善與創新而得其名。但因”駐院科”醫師與”住院醫師 (resident)”的中文讀音上實在太過於相近,在這後來幾年,聽到醫院前輩在討論正在起步的”駐院醫學”,直覺上就會覺得這是較資深的住院醫師,來作值班跟人力的使用,醫療、管理的長才完全就被忽視了,整體的精神士氣因此變得消極。 在去年,現任的陳主任接手此燙手山芋後,首先打開門戶,對外作宣傳,再舉辦研討會,將台灣各界有志之士齊聚一堂,將台灣的hospital medicine制度完善化,並將hospital medicine的中文名稱,正名為”醫院整合醫學”,並成立相關得學會,以期發揮將住院病人的各個醫療面整合,強化全人的照顧,並一展管理及優化效率的長才。 如大家所知的,西方的整體醫療環境不同於台灣,故發展出hospital medicine的時間較早,例如由於門診與住院部的醫院單位是分開,門診醫師多無法如台灣一般兼顧門診及住院病患,以往在尚有足夠住院醫師的時候還可維持,在目前住院醫師人數減少,並且已被限制工作時間下,hospital medicine的角色就在這時代中的需求下產生。這樣的理論,其實在ICU的病患照顧中早已得到印證,也就因為ICU的病患病情較嚴重,變化也迅速,對於專責照顧的醫師需求高,而目前世界也都採用intensivist的制度來照顧。相同的道理,在台大經驗中,這樣的需求是被驗證於複雜的住院病人上,尤其是面對急診無主的複雜內科病人,病情與需求瞬息萬變,需求的醫療遍及各次專科,由醫院整合醫學專科醫師來照顧,可以說是再合適不過。所謂英雄所見略同,使用hospital medicine制度來處理急診暫的問題真是一呼百應,除了台大之外,在這幾年來陸續聽聞台南的奇美醫學中心,中部的台中榮總等等醫學重鎮,也都以相似的制度響應此一壯舉;去年衛福部更推動一系列的hospital medicine制度的計畫,更讓醫院整合醫學的成長遍地開花。 總結來說,對於台灣過度次專科的醫療,有機會返璞歸真到全人醫療,我是很振奮的,而如何將住院病人的分科化醫療”整合”到全人醫療,雖然台大已經經歷了七年的磨合,但仍了解這制度在台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,還有許多未解決的問題,包括了成本效益的考量、健保的點數衝擊、次專科的不信任、醫病的關係緊張…等等,但好的事情總是需要大家的努力才能更精進,期勉大家,如同我提供的相片中的長城般,接續努力,綿延不斷,共同讓醫院整合醫學在未來繼續開花結果。 |
醫院整合醫學
文章標題
醫院整合醫學 - 台大經驗的七年之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