急重症醫療需人力補充,更要吸引人才投入 -兼談推動整合醫學專科制度
蔡宏斌 2016/7
|
||
最近的報導提到急重症醫療對年輕世代醫師失去吸引力,有四大原因是:責任制壓力重、醫療糾紛及醫病衝突多、醫療職場肢體言語暴力威脅、和健保給付偏低。自己從事急重症醫療多年,看到師長仍在第一線奮鬥,甚至夜間值班,問年輕醫學生是否想效法這樣的生活模式,曾聽到這樣的答案:「老師很偉大,但我們想走自己的路。」台灣醫學系畢業生的選科考量前三名,依次是生活品質、臨床專業興趣和醫療糾紛少。我們問中生代的急重症醫師們,是否願意在這個領域繼續打拚,大家都心照不宣地笑說:「只要體力可承擔,生活可兼顧就好了!」
說真的,這樣的思潮不管是在最近英國或是美國的調查中,都得到類似的結論:年輕一代醫師重視工作生活平衡(work-life balance)及自我成就滿足(personal fulfillment)。在美國的經驗,醫院整合醫學科醫師(hospitalist),可以作為急重症醫師的人才儲備庫,因為這些醫師們在工作條件上:重視合理的工時、彈性科學排班、與其他專科的合作能力,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的訓練,和團隊領導統御都是基本核心能力,就像是在醫院內的家庭責任醫師。 若以台灣的醫療環境來看,hospitalist可以發揮全人關懷的專業,而不只是科技和管理的專業。未來急重症醫療要能永續發展,會需要這一群受到同儕尊敬,具備跨領域能力的新血團隊來加入。 若綜合英美兩國的經驗來看, hospitalist亦被認為是重視生活型態需求的專業(lifestyle specialty)。 在最近台灣醫院整合醫學研討會上,許甯傑醫師在介紹hospitalist人力規劃時,把年輕一輩醫師的心聲講出來,也讓衛福部林部長從座位上站起來,分享他深刻感受到醫界老中青世代的想法不同。的確當年輕一輩的醫師在值夜班工作時,不會只想被當作人力剝削,都希望能被當作人才對待,這樣也才能激發行醫的熱情,讓醫病兩相安。 在不久的將來,受雇醫師納入勞基法之後,「醫療勞動人權」也會成為醫師們必須知道的核心知識之一。筆者看到這樣的願景,也不禁熱淚盈眶,在感動之餘也和大家分享: 1. 創造一個可以讓年輕醫師有熱忱(非只有熱血)、願意獻身(非只有犧牲)的專科,是學會的使命。
2. 國內的大環境,包含政策的支持,專科的定位,是決定hospitalist在台灣能不能發展的關鍵!
3. Hospitalist的培育,可望是未來醫事人力的中堅力量,也是面對高齡化急慢性需求的藥方!
其實在幾年前台積電張董事長所說的「平衡人生」概念,高科技業與醫師同樣是採責任制的工作型態,但很早即把輪班工作的概念融入日常公司運作中,避免大家爆肝或過勞死。衛福部在2014年已公告住院醫師勞動權益保障參考指引,但繁重的臨床工作不會自動消失,住院重症病人的連續性照護需要主治醫師所帶領的團隊繼續運作,因此醫策會也提出創意排班模式和夜班主治醫師的概念,跳脫傳統動輒以「醫德」要求醫護人員犧牲奉獻的想法,讓從事救命志業的主治醫師們能朝向工作與生活平衡,把自身健康照顧好,才有精力好好照顧病人。 適逢現在衛福部已拍板定案推動hospitalist照護制度,我們希望國人可以多了解這群專家的可貴之處,是讓病人照護的典範轉移,從分散走向協調的全人照護,另外兼顧照護連續性,串聯居家與社區照護,倡導居家關懷與社區安寧照顧的理念! |
醫院整合醫學
文章標題
急重症醫療需人力補充,更要吸引人才投入-兼談推動整合醫學專科制度